项目报告丨毁灭性洪灾来袭,阿富汗人亟需援助

过去一周的持续降雨造成了阿富汗今年迄今为止最大的洪灾。截至目前,阿富汗全国共有30,055人(4,095个家庭)受到洪灾影响,主要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地区。

重大洪灾侵袭阿富汗

自5月10日以来,阿富汗境内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引发了大规模洪水,让这片原本承载无数苦难的土地更加脆弱。极端降雨引发的山洪、山体滑坡等灾害给阿富汗境内多地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联合国难民署数据显示,截至5月17日,这场洪水已造成至少180人死亡,其中包括儿童和妇女,280人受伤,数千人无家可归,8975所房屋被毁或严重受损,受灾人数还在不断上升。

昔日的村子已满目疮痍。©UNHCR

强降水导致多处道路中断、房屋坍塌,数百人仍被困在瓦砾和泥土下,失踪人数不详。广泛的救援和搜索行动仍在进行中,预计死亡人数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这次洪灾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巴格兰省(Baghlan Province)的布尔卡(Burka)和巴格拉尼贾迪德(Baghlani Jadid)。据统计,80%的遇难者集中在这两个地区。喀布尔和阿富汗北部之间的主要公路也因洪水被迫关闭,严重影响了交通和救援工作的进行。人道主义危机泥沼中的阿富汗与被迫流离失所人群亟需支持。

即刻行动,你能挽救生命!

绝大部分村庄受洪灾影响严重。©UNHCR

联合国难民署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325万人在阿富汗境内流离失所,超过520万人在其邻国寻求庇护。此外,自2023年9月以来,超过56万难民返回阿富汗。2023年10月发生的数次强烈地震,更使得无数阿富汗家庭再次痛失家园。赫拉特省(Herat Province)连续遭遇两次6.3级以上的强烈地震,15个县受到强烈冲击,超过27.5万人受到地震影响,3.7万多个家庭曾被迫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和空地上,饱受寒冬威胁。

每次遭遇重大调整,核心救济物资包总能挽救人们的宝贵生命。洪灾前,截至4月,联合国难民署仅在今年已为167470人提供了现金援助,为119857人提供了救济物资及其他援助。还为166164名处于脆弱境地的人士评估了他们的特别需求。

昔日的村子已满目疮痍。©UNHCR

由于地形复杂和交通不便,本次救援工作面临巨大的困难。联合国机构和各合作伙伴正不遗余力地展开救援行动,以尽可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痛苦。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在受洪灾影响的地区,水传播疾病病例有所增加,尤其是腹泻和皮肤感染的病例。灾区的卫生状况恶化,使得救援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除了基本的生活物资外,灾区还急需清理废墟的机械和燃料,以及将灾民送往当地医疗机构的救护车和车辆。

联合国难民署紧急响应,驰援灾区

联合国难民署与人道主义伙伴正夜以继日地动员和展开紧急救援活动,帮助阿富汗当局应对危机。联合国难民署在阿富汗境内多地开展了一线救援协调工作,并向多个地区运送救援物资,包括提供紧急住所和救灾物品、医疗用品、食品、现金援助、安全饮用水和卫生用品包等。

联合评估小组正在评估受灾村落情况。©UNHCR

目前,联合国机构已在受洪灾影响地区部署了15个联合评估小组。评估小组成员深度接触受灾地区的居民,了解他们的灾后生活状态和需求,评估物资缺口。截至目前,评估小组已接触了当地300多户家庭,其中259户家庭在此次悲剧中受到严重影响,亟待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评估小组正在询问村落受灾情况。©UNHCR

联合国难民署负责确保在灾情评估和应对阶段提供必要且及时的保护援助,如基于性别的暴力、儿童保护、法律援助、为有特殊需要的人提供现金援助以及精神和社会心理健康支持。并且,联合国难民署始终确保物资库存准备就绪,在危机发生时,可以第一时间将核心救济物资运抵救援第一线,及时提供最有效的支持,包括为受灾严重家庭分发200顶帐篷、1,000个紧急救济包和衣物。

但这只是开始,一线援助工作挑战巨大,应急需求不断升级!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国际社会也在积极响应,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但目前来自世界各国的援助依然远远无法满足实际所需,帐篷、应急食品、生活用品等紧急物资已十分紧缺,目前仅筹集到阿富汗人道主义应急计划中所需援助金额的16%。

请和联合国难民署一起,用爱助力阿富汗难民,为困境中的人提供更多希望。

一份紧急守护 月度捐赠 图片©UNHCR/Andrew McConnell
50 元
一份紧急守护
一份现金援助,灵活支持困难家庭在教育、医疗、卫生、清洁水设施等方面的紧急需求。
一个卫生包 单次捐赠 图片©UNHCR/Andrew McConnell
79 元
一个卫生包
满足她们在危难时刻的卫生需求,帮助她们降低疾病威胁,守护她们在动荡中的尊严与健康。
可供5人使用的毯子 公益店铺 图片©UNHCR
157 元
可供5人使用的毯子
一张毯子,为难民家庭带去贴身的温暖,以及相对安全私密的空间,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

我们期待和您一同点燃生生不息的人道主义之光,并通过危机响应、重塑教育、拓展生计,
与环境共生等方式,再次点亮被迫流离失所者的希望。

×